一场即将深刻影响互联网格局的变革前兆似乎...
“2”,即连通线上线下的通道,则更是痛点中的...
他用27年把企业带到世界第二。随后,他的接班...
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纵情江湖,笑骂人生,引领一代影视风骚,构筑了一时无两的京派文化,20年后,他们重组天团,却难挡颓式,《私人订制》完成了他们最后的狂欢,收获了巨额票房,一脚踏进主流大圈,却透支了观众对他们的为数不多的最终信任。
一、
“就想拍个娱乐片让华谊挣点钱,别的真没多想”这是冯小刚在他的贺岁新片《私人订制》上映前对记者说的话,“片子拍得很快”则是葛优对新片的全部评价,和往常冯氏大片上映时的卖力吆喝不同的是,两位大院子弟在采访中都一致回避了对《私人订制》的评价,都是聪明人,都有起码的审美,都明白这不是部好片子,但为什么要拍呢?
因为要还债。
冯小刚还欠着华谊几部片,更何况2012年的史诗巨片《一九四二》让华谊亏了个底儿掉,当时冯小刚就豪气干云地宣布要拍一部喜剧把“亏了的钱给中军、中磊挣回去。”是的,驾轻就熟的类型,默契有加的班底,植入加票房的双重保险,让冯小刚信心满满,《私人订制》让冯小刚最骄傲的是光是前期广告植入就已经让华谊回了本,首日票房高开破纪录以及随后的超高排片率也让冯小刚出望外,“真是疯了,太开心”,钱是赚了,但与此同时,网络上一面倒的差评吐槽也到达最高峰,豆瓣打分达到史无前例的4分,有网友说如果豆瓣有负分就好了,一位和冯小刚私交不错的电影记者坦言,看完片想发个短信给导演,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过时的段子和支离破碎的情节以及矫情的道歉说教是观众不买账的原因,但《私人订制》最要命的不是这个,而是里面让人极不舒服的价值观。它的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司机要当清官的故事,中心观点是群众里面有坏人,就算有好领导都难敌坏群众腐蚀,第二个故事是说俗气大导誓要换血变雅的故事,讽刺的中心点是那种装腔作势装高雅的人,自嘲之中透着自傲,哥们我一腔俗血最光荣,第三个故事则反映的暴发户真难看,从视角来判断,你说他是平民的视角吧,里面又是各种豪华消费场所、各种形而上,跟草根不沾边,你说它是土豪视角吧它又如此仇恨暴发户嘲笑假高雅??
还是美国人尖锐,《好莱坞报道者》评价直指要害“一度身为无人可以挑战的中国喜剧大师,如今贡献出这样一部太俗气不连贯又不好笑的喜剧?
刻意的笑点和笨拙的社会评论掩盖了本该发亮的一线卡司和高昂的制作成本。第一个贪污的故事把社会的风化沦丧推到百姓身上,将老百姓不是省油的灯作为贪官猖獗的理由之一,价值导向显得简单可笑。"冯小刚的第一个故事为什么让人不舒服,因为一直以草根自自居的冯小刚在《私人订制》里骂的就是群众,群众里面有坏人,用美国人的说法是“冯带着简单粗暴的敌意在嘲笑普通民众。”这种面对面的扇耳光让台下的群众们显然无法买账,《私人订制》一片,是冯小刚背叛了群众,还是群众放弃了冯小刚,很显然,历史自有公论,但也不能怪冯小刚,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冯小刚从来就不是草根,他们是中国最特殊的一个阶层——他们叫大院子弟。
二、
大院子弟是出生在京城军区大院里的孩子,王朔的大部分小说都在书写这个阶层的故事,而九十年代引领一代影视行业风骚的郑晓龙、韩三平、姜文、葛优、冯小刚均是部队院子里长大的人,骨子里的红色血液让他们看世界时有了一种特殊的看法,以叛逆者自居的冯小刚接下春晚导演据他自己说是因为要报某个对他很好的领导的恩,而当然他能完成的使命显然完全不止于这个,2010年,冯小刚的好友、北京新影联院线公司老总高军在采访中提出了一个对老友的设想:“十年后,冯小刚可能会成为国庆70周年阅兵式总导演的最佳人选。”
如果你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你就明白大院子弟对于世界对于感情对于制度的看法,他们何曾是叛逆者,他们只是走过一段少年叛逆期。从本质上,大院子弟们对庙堂之上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与激情,对从前的时代充满了一种怀恋,冯小刚在他的书里深情地回忆了他的当兵生涯,对女兵的爱意,对脱下军装的留恋,有一段写他们长大后重回大院礼堂让人印象深刻,他写道“那是一个星期六,我们在党校的大门外聚齐,然后洋洋洒洒几十人走进党校的大院,绕过主楼,不约而同地向我们的礼堂走去。那一刻,我产生了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好像我们没有长大,好像我们依然是约好了一个时间,到了点,先下楼的就站在楼下扯着脖子一个一个地往下喊,凑齐了一起去礼堂看电影。”